“沈大人?”
养心殿外,飘着瑞雪,沈知节一路走来,披风和帽子都积满了雪。
此情此景,倒是愈发衬托得他眉目如画,俊俏逼人。
守在廊下的刘公公见状,笑眯着满是鱼尾纹的双眼,说道:“这么大的雪,怎也不打个伞?”
“刘公公,雪中漫步,不也快哉?”沈知节笑道,轻轻拂了拂肩膀上的雪花,然后头一歪,看着两扇紧闭的养心殿朱漆大门。
“呵呵,你们文人墨客的情怀,咱家可不懂,咱家只知道着凉了不好受。”共事小一年下来,刘公公和沈知节也熟悉了,平时在皇帝面前虽然互别苗头,总体倒也相处融洽。
大家都是为陛下做事,只要是忠心的,那不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吗?
“多谢刘公公关心。”沈知节拱手,接着朝养心殿努努嘴:“陛下召见的谁,竟然叫您出来霜吹雪打?”
刘公公迟疑了一下,才小声道:“是谢将军。”
“原来是谢将军,我说呢……”沈知节轻哼,不经意间,目光扫过门外静静伫立的那一排禁卫军,不由皱眉。
禁卫军在陛下周围护驾是常态,可是今天聚集在养心殿外的禁卫军,数量未免太多了点?
那架势倒不像是护驾,而是要大开杀戒一般。
是的,沈知节就是因为听到禁卫军的消息,这才急匆匆地赶来。
什么雪中漫步,文人情怀,没打伞只是因为着急罢了。
虽不知道皇帝想干什么,但隐约也能猜到了。
沈知节不禁想起之前,有一回自己与皇帝闲聊,说到,若是南境之行没有结果掉谢韫之,又该如何?
当时皇帝回他的原话,道:“如何?那就要看韫之的选择了。”
“到底他是朕亲手培养的良将,朕待他情同半子,倘若他肯主动交出兵权,不再参与朝堂之事……”
“便,放了他?”沈知节猜测。
那时皇帝看他一眼,锐利的眼神,差点儿叫他以为是自己露馅了,便匆忙补了一句:“那岂非纵虎归山?”
“你担心的是。”皇帝一笑,随后又严肃起来,是沈知节从未见过的严肃:“所以,他若是肯交出兵权,我会给他留个好名声,叫他旧伤复发病逝,且不牵连他的妻儿族人。反之,便扣他一条通敌弑君之罪,九族尽诛。”
沈知节重重打了个寒颤。
九族尽诛……
如果没记错的话,本朝唯一一个九族尽诛的案子,还是发生在三十年前,恭王殿下的外祖,九族之内,死的只剩下恭王殿下自己。
光是想想,那光景当得起‘血流成河’来形容……
沈知节苦笑地想,沈知节啊沈知节,你怎么会认为皇帝是个心慈手软之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们都是皇权的祭品。
当时沈知节说的是:“陛下,依微臣之见,倘若谢韫之肯交出兵权,也不能立刻处置他,毕竟西营的十万大军对他忠心耿耿,若是他死得不明不白,难说西营不会被有心人利用。”他提议道:“保守起见,还是留他一命,等收服了西营再作处置也不迟,陛下觉得呢?”
皇帝忌惮地道:“韫之武艺高超,留着他便能为恭王所用,叫朕如何放心?”
谢韫之为何非死不可,除了手握重兵,便是一身武功令人忌惮,皇帝怎敢让他全须全尾地活着?
“这有何难?”沈知节便阴恻恻地笑了,出主意道:“废他一条好腿便是,为了妻儿与九族的安危,想必他也是心甘情愿被废。”
皇帝便未再说话了,似乎是赞同了沈知节的提议。
说到底,在皇帝心中,谢韫之只是个臣子,若不能顺理成章地叫对方‘战死’沙场,那么皇帝自己动动手也非难事。
难的是如何收回兵权,又不会叫天下人诟病他鸟尽弓藏,逼迫忠良。
亲自开口逼迫谢韫之交权,只能为下策,远不如谢韫之‘战死’的好。
所以皇帝是很希望谢韫之回不来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做掩耳盗铃之事,哪怕最终逼得谢韫之交出兵权,天下人亦知是他所为。
他容不下忠臣良将,会成为他为帝生涯的败笔。
固然,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做了就是做了。
后来这场‘如何讨伐谢韫之’的谈话,沈知节自然告诉了谢韫之,希望对方能有所防备才好。
养心殿内,谢韫之久久未再落子,只是抬眸看了一眼严肃的皇帝,若非沈知节提前报过信,他真的会以为,只要自己老实交出兵权,皇帝就会放自己解甲归田。
十六从军,至今十二载,他与皇帝之间,并非没有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