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4191 字 2个月前

日本地方是高度封建化的。

江户的德川幕府推行的一国一城令,限制地方藩镇的城池数量,让一国的藩镇地主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

同时限制登记没有达到足够标准的藩镇,只能建设没有院墙的开放式阵屋。

这稍微降低了一些封建化的程度。

但在土地制度上仍然是封建化的。

除了商人和工匠这种城市居民之外,所有的武家和贵族阶层,全部都是土地领主。

绝大部分的土地领主,都是自己经营和管理自己的土地。

绝大部分的土地,也只归对应的领主管理。

绝大多数农民,都依附于耕种的土地,依附于对应的土地领主。

绝大部分的土地税收,都是由负责耕种土地的农民,直接交给对应的土地领主。

绝大部分税收都是粮食,是大米和小麦。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中的收益分配关系,是简单到了极限的。

简单意味着效率高,意味着统治者对土地收益的榨取能力,也会非常接近理论极限。

日本的传统收税比例对半分。

按照大明的说法就是五成上交,五成自留。

但是经常会出现六公四民的情况,也就是六成收益上交,四成留给农民自己。

如果反过来,四公六民,领主只收四成的话,就已经算是仁政了。

有些离谱的地方,出现过八公二民,八成收入上交,两成留给农民的诡异情况。

绝大部分农民吃不到自己种植大米和小麦,自己吃杂粮和野菜。

再加上日本多山地,降水也比较充足,农民可以靠土地产出主粮之外的方法生活。

与此同时,日本封建领主收税比例大,不代表农民交了这些东西就完事了,一样要给领主干活。

封建制度高度发达地区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只能保持勉强活着的状态。

领主直接管辖的范围越小,越是能高度精细化操作,让农民在死不了的状态,压榨出尽可能多的产出。

日本武士集团对自己内部的底层同样是压榨的。

比较穷困的武士可以每天两顿饭,一个饭团加个腌梅子就当一顿饭。

比较穷困的大名,就是穷武士套餐再加个小咸鱼。

日本不算北海道,耕地面积只有三百万公顷,还不到山东省的一半。

但是农业和工业革命之前,就养出了三千万人口,就是靠这种「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万历年间,日本入侵朝鲜的时候,朝鲜农民因为受不了朝鲜两班贵族的压榨,箪食壶浆欢迎日本人。

日本人来了之后非常感动,决定在朝鲜普遍实行四公六民的仁政。

于是朝鲜农民又造反欢迎大明了。

反过来看,田意明根除了水户藩原有的武家体系,如果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和税收制度,就要再创造同样多的封建领主。

让一个个士兵变成土地领主,具体分管少量的土地和农民,继续搞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田意明显然是不能那麽乾的,大明也不会允许这种事情。

那样大明不就白来了吗?

田意明也不可能在每个藩都留下几千士兵。

所以大明驻日本军团接收之后,水户藩等地的社会和税收制度必须改变。

但是改变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将税收直接降到一公九民,同时宣布要求农民配合清点土地,宣布把土地发给农民,宣布要给他们发田契。

日本农民不可能相信,很可能会以为这就是个骗局,目的是找出他们在山中自行开垦的私田。

衙门把土地直接分给他们,他们会本能的以为,这是要让他们当武士了。

在开始行动之前,田意明向其他的大明军官,以及沈初等高级文官介绍过日本的情况。

众人一起讨论过之后,认为清理掉日本的武家系统之后,直接改军屯卫所和农业公司制度是最合适的。

不过在对外宣称上要做一些本地化的调整。

对日本的农民宣布,原来幕府将军丶大名丶武士们土地,以后全部归大明皇帝所有。

宣布所有农民都要给大明皇帝种田,种田所得的收益按照日本传统,朝廷和农民对半分,一半上交,一半自留。

但不再对普通农民索要其他的东西,不再安排没有报酬的差遣和徭役。

不过上交的这五成粮食,也不会送去大明本土,日本本来就山多地狭,粮价比大明本土贵不少。

从日本运粮食去大明本土是纯赔钱的买卖。

这五成收到手的粮食要在日本本土处理掉。

其中两成卖给日本的城镇居民和商人换成金银,一半送回大明本土解送京师,一半留给驻日本军团作为军官俸禄。

剩下三成粮食,都以实物的形式留在卫所本地,用于给日本卫所的仆从兵发军饷。

每一户人家都安排一个青壮年去当仆从兵。

最终形成二公八民的实际税收比例,但民间青壮要接受民兵级别的训练,同时承担卫所的工程建设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