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小师弟(2 / 2)

晚明风华 戈昔 7419 字 3天前

「小公子,请出示学籍文票和监生牙牌。」这书吏不着痕迹的袖走了三钱碎银子,语气温和的说道。

朱寅往后招招手,书童康熙就赶紧呈上文票和牙牌。

那书吏眼见朱寅还带着一对体面的书童,脸色就更好看了。

他接过文票和牙牌看了一会儿,就刷刷的下笔登记在案,然后用钥匙打开抽屉,取出盖好典籍官印的空白文书,写了朱寅的档案。

最后,他又在朱寅的文票上盖了条记,再还给朱寅。

「小公子,这就妥了。你再去崇志堂,找齐学录。齐学录自然会安排你。」

朱寅道了谢,就跟着林茂去崇志堂。

路上经过一个宏伟的藏书阁,周围以水池环绕。林蔚指着藏书楼道:

「那就是南雍的御书楼,藏书极丰。《永乐大典》当年就是在那里编写的。

稚虎小师弟,你要是借阅藏书,就可去那里。」

朱寅懂了,知道是国子监的图书馆。这麽大的图书馆,可知国子监的底蕴了经过藏书楼,又穿过两道门,就看见了一大片灰墙黑柱的高大建筑。

最中间最高大的就是彝伦堂。

彝伦堂是国子监的正堂,很是宽敞雄伟,但平时不开放,乃是皇帝亲临国子监之时的御讲课堂,属于天子讲堂。

届时,皇帝亲自在彝伦堂讲课,堂下听讲的都是精英学子丶未来的国家栋梁,那是何等盛况?

可惜,明朝的彝伦堂就是摆设。从国朝到明末,极少有皇帝来彝伦堂讲课。

因为他们自己的学识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秀才,来太学讲什麽?讲怎麽享乐吗?还是讲斗蟋蟀丶修仙丶捞钱丶木匠活?

彝伦堂作为天子讲堂,已经尘封很久了。大明迁都之后,这南雍彝伦堂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皇帝来讲课。

围绕彝伦堂的,就是六座学堂,按照堂号分别是率正堂丶修道堂丶诚心堂丶

正义堂丶崇志堂丶广业堂。

这六大学堂,都是独自成栋,犹如后世一座座独立的教学楼。

堂号都出自儒家经典,每座学堂有十五间课堂,共有九十间课堂。

永乐朝极盛时期,南雍有学生八千多人,每间课堂都是座无虚席。

朱寅在一座座宏伟典雅的学堂间徜祥,左顾右看,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空的,而且封门闭户。

只有三成的课堂在上课。

有人上课的课堂中,有的传来朗朗诵书声,有的传来教师的授课声。

之乎者也的声音,不绝于耳,带着一股知识的喧嚣,似乎进溅出智慧真理的火花了。

好熟悉的感觉啊。

朱寅好奇的起脚看看,发现课堂还都没有坐满。有的课堂有五六十人,有的更是只有二三十人。

朱寅不禁暗自叹息。

果然,国子监没落的厉害啊。

明初数十年,国子监才是官员的主要来源,而不是科举。

国子监是培养顶级人才,科举制是选拔顶级人才。

本来,两者完全可以完美融合。

可是明朝汲取宋朝太学生「干政议政」的「教训」,为了抑制学阀势力,加强朝廷统治,做了两件事。

一是打压丶取缔各地书院,用官学制度完全替代唐宋的书院制度。

二是削弱国子监对科举的影响力,搞出泾渭分明的双轨制。

举人丶进士这种高级人才,大多不是国子监的学生。

而国子监的学生,很多连秀才功名都没有。

有国子监学历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科举制度的强化,国子监的重要性每况愈下,逐渐没落。

更要命的事,国子监的学籍丶学历可以通过花钱纳捐获取。

而且,还能通过官员丶贵族子弟的恩荫获取。

导致堂堂顶级学府,生源良不齐,含金量今非昔比。

弘治之后,南北国子监皆大衰,早不复当年盛况。

学生数量不但萎缩到三千人,而且制度管理也松弛了。

不变的只有国子监的级别和机构编制朱寅来到了崇志堂,终于找到了从九品的齐学录。

齐学录看到朱寅的名字,顿时感到有点熟悉。

他取出一本簿子,翻阅了一会儿,严肃的脸上立刻挤出一丝笑容。

「朱寅,年方十岁,就因功入南雍——」

早就有人打过招呼了,他已经记录在案,哪里还不知道朱寅是谁?

朱寅是一个关系户,很有靠山的关系户!

这个小朱寅,是要参加明年的乡试的。

呵呵,这不是闹麽?

罢了,和自己有什麽关系?

齐学录神色玩味,一边登记朱寅的名字,一边皮里阳秋的说道:

「老夫执教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十岁的监生啊。皇明两百多年天下,之前也没有十岁的监生。」

「你才十岁,要用不到一年的工夫,从崇志堂升到率正堂,拿到八个积分可真是够紧迫的。」

说到这里,目光十分好奇。

朱寅闻言微微一笑,「劳烦先生了,学生必然一心苦读。明年乡试,学生也要全力以赴。」

意思是,明年乡试的参考名额,他要定了!

齐学录听到这番话,看到朱寅清澈如水的眼神,不禁神色一凝。

难道这孩子,还个不可小靓的神童?自己轻视他了?

朱寅对于明朝国子监的制度,当然很清楚。

按照大明制度,国子监学制四年。不是四年就能毕业,是最快四年毕业。

你修满四年,可积分不够八分,就要留级留校,不能毕业。

毕业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可那是老黄历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今,这个原本铁打的制度,已经被玩坏了,只能约束守规矩的人。

只要有权有势,就能通过各种暗箱操作,进行跳级。

最少四年的学历,这麽一操作,一年就能毕业。当然,前提是该生的成绩的确可以跳级。

他自己,就是来跳级的。庄知县都安排好了。

根本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学四年。

林蔚听到这里,这才明白,朱寅不但年纪很小,而且还要跳级!

难道这个小师弟,还是神童不成?

一年不到,要从低级学堂跳到中级学堂,再跳到最高级的率正堂?

可能吗?难道他一生下来就读书?

齐学录又道:「朱寅,你是做在监生,还是做监外生?不到一年了。」

朱寅不假思索的说道:「回先生话,学生是当在监生,尽量不请假。」

他知道,如今的国子监,很多学生只是挂名,空有学籍而不来上课,或者每逢春秋两祭孔子,才来一次走过场,四年学业下来,可能都不认识同学。

这叫监外生。

这种长期旷课丶不参加考核的监外生,要麽是只为镀金拿文凭的权贵子弟,

要麽就是花钱纳捐,或者关系户塞进来的例监。

但,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守规矩的「老实人」。比如他朱寅。

老老实实在学校读书上课的,叫在监生。

在监生仍然像明初的学生那样,规规矩矩的上课学习,严格遵守课程表,每月上课二十七天,只休三天假。

在监生大多都是家世一般,出身普通的平民子弟。

他们成绩好,多是秀才,也珍惜在国子监的学习机会。

朱寅已经问过庄廷谏了。如今的南雍,各种学生三千馀,但经常上课的在监生,只剩一千五百人。

难怪那麽多课堂是空的。

这要是明初,根本不敢想像。你身为监生,敢长期旷课?

那就不是开除那麽简单了。

齐学录登记完了之后,就带着朱寅来到崇志堂的一间课堂。

那课堂之中,有四五十个学生,正在背书。

这是崇志堂仍在开课的五个课堂之一。

坐在讲案上的助教,正在听着堂下的一群学子在背书。

国子监的课程,每月二十七天,其中背书就有十四天。然后是七天复讲,六天会讲。

千万别看助教是个教师,人家可是从八品的官位!比齐学录高出一品两级!

「李助教。」齐学录拱手说道,「新生到了。属下已经办好了学籍,请李助教过目。」

李助教拱手回礼,接过学籍文书看了朱寅一眼,心中有数。

他点头道:「好。」

课堂中的四五十个监生,顿时一起看向朱寅,目中全是惊讶之色。

这么小的师弟?

PS:今天就到这了,难绷,呜呜鸣-——-裸奔啊,秋天越来越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