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紧接着说道:「除了樊城外,孙权在江北淯口处还营建了一处淯口坞,与南侧鱼梁洲处的吴军大营隔岸照应。按照徐元直的描述,淯口坞倒与濡须坞有些相似。臣以为,断然不能容许孙权据有此处,应速速命其攻克此地。」
司马懿也是一样说法。
曹睿道:「孙权这是妄图再立一个濡须坞!这样的地方有一处就够了,朕还能容第二个吗?传令徐庶,命其尽速拔除此地。」
「对了,王凌的骁卫营也已到了许昌。」曹睿看向刘晔:「要不要再从骁卫营中,为徐庶再增派些许援军。」
「陛下,」司马懿拱手说道:「右将军朱盖的援军万人从汝南出发,算着时间也应将至樊城。徐元直自己没要援军,臣以为朝廷还是且缓一缓,为许昌之处多留些军队。」
刘晔也同时说道:「武卫营已至樊城,骁卫营还是不动为好,臣也同意再观望一下战局。」
「也罢。」曹睿道:「那就依你们所说,再等一等樊城的战报吧。」
「对了,陈司徒处的第二封军报也已到了吧?」
「已经到了。」
刘晔从身旁的信匣里,拿出陈群发给枢密院的文书,起身递给了桌案后的曹睿。信封已被破开,枢密院也有调阅军报的权限,曹睿将信纸展开读了片刻后,略微点了点头:
「寿春的书信昨日已经来了一封,今日这是第二封了,朕看这是人尽其用。」
「让陈司徒领着数万大军与吴军合战,陈司徒未必能行。可朕若让他领兵逼而不攻,调度扬州军民营建城池,这倒显出陈司徒的过人之能了。录尚书事之才,抢建区区四座城池,有些大材小用了。」
「人尽其用。」司马懿接过话头:「昨日信使不是说了吗?陈司徒选择第一个选项,甚至都没犹豫太久。有了蒋子通帮他,想必陈司徒也能轻松一些。」
……
就在曹睿与臣子们在许昌宫内议着荆州丶扬州军政之时,秦州边陲残破的武街城处,四万蜀军已经全数至此。
城北的一座矮山之上,诸葛亮与杨仪丶费禕丶魏延丶吴懿四人,在一众士卒的簇拥下立在此处,观摩着武街此处的山川地形。
诸葛亮身着裘袍,背着双手朝着西北眺望,轻声说道:「从此处再往西北一百五十里,便是陆逊所在的沓中。去年本相带你们往攻沓中,虽未攻略其地,却也将张合丶曹真等人调度的时间,大略摸了清楚。」
「子远。」诸葛亮看向吴懿:「陆逊所部皆是羌骑,来去如风,但不善攻坚作战,战意也不如其馀魏军,本相用你来守此处,你可有怨言?」
吴懿连忙应道:「丞相分派,属下哪敢有半点怨言?更何况,武街之处连通沓中丶白水丶武都三地,乃是北伐大军进发和回军的必经之路,属下镇守此处已是丞相重用。」
「子远明白就好。」诸葛亮捋须说道:「城北往沓中的方向,山势与羌水之间不过一里之距,今日诸军劳作一日,壕沟丶垒墙丶鹿角等物已经为你铺设的差不多了,你留在此处,观地势而择机增补就好。」
「总而言之,定不能让魏军从你处经过半分!若有所违,休怪本相动用军法。」
吴懿答道:「属下明白此地之重,心中已有分寸。」
魏延却在一旁说道:「丞相,此处离下辨城尚有二百四十里,以日行四十里来算,大军十月八日可达下辨左近。到了彼处该如何作战,丞相还未示下,属下心中也有些不安稳。」
诸葛亮转过头来,看了魏延一眼:「昔日文长弃了下辨城,莫非今日心中还有不快?」
魏延点头:「当然有。待到彼处之后,还望丞相能准属下领兵横击魏军,以报昔日之仇。」
诸葛亮长叹一声:「与魏军有仇的岂止文长一人?本相难道就与魏军无仇了吗?本相心中已有分划,你们四人且听一听。」
山上风大,杨仪丶费禕丶魏延丶吴懿四人都纷纷凑近了些。
此番诸葛亮进兵北伐,白水相府诸位属臣也几乎全数随征。
原本的参军杨仪被升为丞相长史,魏延还做着丞相司马。费禕为参军参赞机要,新到的蒋琬总领大军庶务。主簿杨戏掌管军报,四名从事中郎李丰丶射援丶樊岐丶马齐协助蒋琬掌管后勤粮草。
其实对于诸葛亮来说,此番攻武都,无论是从进军的难度来说,还是粮草后勤的难度,都比两年前简单了不止一大截。
首先是距离。
从白水到武都,比两年前进兵陇右四郡的补给线少了一半。后勤线路短了一半,难度也却降了远超一半,约为此前的三分之一。
其次就是军力。
统领四万人的难度,比八万人要容易太多。若再减去吴懿留在武街的七千人,诸葛亮本部的兵力也就只剩三万三千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