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不宜兴兵(1 / 2)

第321章 不宜兴兵

赵孝骞终于明白,今日为何赵煦要在枢密院召见他了。

原来大家要聊的正事是辽骑袭边。

枢密院正堂的第三把交椅,显然是为他准备的。

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前面加了个「领」字。

本来是虚衔,但从今日赵煦给他准备的椅子来看,或许这个「领」字很快就要去掉。

同时这把椅子也是含蓄地给曾布和许将传递了一个信号,赵煦已有意让赵孝骞掌枢密院实权了,你们最好识相点,不要给我哇哇叫。

当然,从曾布和许将此刻的表情来看,对于赵孝骞坐这把椅子似乎没有太多抵触,或许满朝文武心里都有数,自从赵孝骞被封为签书枢密院事后,前面这个「领」字是迟早要去掉的。

如今的官家,在新旧两党争斗激烈之时,却将赵孝骞扶持起来了,这说明什麽?

除了新旧两党,官家还需要藉助宗族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朝堂的平衡,让新旧两党争斗之时不会失控。

如果失控了,朝堂上的第三股势力皇室宗亲就会介入,当初赵煦让赵孝骞掌控皇城司,不是没有来由的胡乱任命。

能当皇帝的人都不简单,赵煦对赵孝骞除了宗亲兄弟之情,以及赵孝骞确实有本事有能力之外,他的宗亲身份也是赵煦决定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说,或许赵煦最信任的不是新党和旧党,而是赵孝骞这个宗亲兄弟。

赵孝骞坐在属于自己的椅子上,面带微笑,沉默寡言。

虽然是枢密院第三号人物,但他没兴趣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这个时候应该是大佬们发光发亮,而他这个小卡拉米,负责应援打CALL扮演脑残粉就好。

事情不复杂,小股辽骑袭掠大宋边境的村庄,杀了数十个百姓,抢了一些财物牲畜和粮食。

大宋的边军未得朝廷军令,不敢越境杀敌,毕竟渊之盟后,两国的和平来之不易,辽人虽然坏了规矩,但大宋这边却不知朝廷是个什麽态度。

若是朝廷决定忍下这口气,边军追击辽骑就犯了大错,谁也担不起责任。

赵煦抛出话题后,枢密院使曾布道:「官家,小股辽骑袭掠边民,或许只是偶发事件,臣以为不宜小题大做,当以息事宁人为妥。」

赵煦含笑看了他一眼,道:「曾先生的意思是,此事作罢便了?」

曾布摇头道:「倒也不是作罢,而是以外交方式解决,臣以为当遣使入辽国上京,质问辽骑袭边的意图,是否有撕毁渊之盟的打算,若否,此事作罢,若是,大宋厉兵秣马,准备与辽国开战。」

此言一出,在座的除了赵孝骞,众人皆点头。

曾布的法子其实算是很稳妥,也很理智了。

如果拿到朝会上说,或许绝大部分的朝臣都会同意这个谏议。

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宋从君臣到百姓,都很重视渊之盟。

他们希望渊之盟能够世世代代遵守维系下去,这种三分天下的形势,对大宋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后人皆谓渊之盟对大宋来说是丧权辱国,历史课本里提到每年的岁币就气得牙痒痒,但如今的现实是,大宋的朝臣和百姓其实并不反感每年的岁币。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朝廷每年花费五十万两银子和丝帛,来换取大宋一整年的和平,这笔买卖真的很划算。

相比大宋每年岁入上亿的国库收入,区区五十万两算得什麽呢?更何况大宋的文人为了挽尊,将「岁币」改成「岁赐」。

于是,和平有了,尊严也有了,尽管是关上门自嗨,但和平是实实在在得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