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隆基的忍辱负重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并不是懦弱无能。
唐睿宗李旦只是忌惮自家儿子,但并没想至李隆基为死地,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夺权而已。
李隆基则见招拆招,示弱来迎合自己父皇,为自己留得缓冲的余地。
见太子李隆基如此,唐睿宗李旦的态度果真缓和了很多,朝堂大事他除了过问自家妹妹外,还会派人去询问李隆基。
若自家儿子不同意,唐睿宗李旦也会听李隆基的意见。】
天幕中再次出现卡通李旦的形象,只见他左边站着的是太子李隆基,右边站着的是太平公主。
李旦一会往左一会往右,头上几个大字,“听你的!”
*
蜀
“唐睿宗李旦这是隔岸观虎斗么?”阿斗万万没想到唐睿宗李旦如此墙头草,谁也不得罪。
合着当皇帝的是他,但是做决策的确是太子和他妹妹,他唯一的作用的就是点头呗。
*
宋
“当真是端水大师,倒是谁也不得罪。”赵匡美感叹,“可惜,也只有端水的本事。”
赵匡美不认为李旦是个合格的君主,但凡有能力的君主从不需端水。
*
武周
李旦听自己并未对自己儿子动手,心方才安了下来。
此时的李旦光是想到日后自己要周旋于自家妹妹和儿子中间,就觉的心特别累,半点当皇帝的意愿都没。
与其看着自己妹妹和自己儿子斗,他还不如直接退位当太上皇,也省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是此时朝堂上已然形成了两大势力,一股是以太平公主为代表的势力,另一个股则是以太子李隆基为代表的势力。
唐睿宗李旦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
咱们一起来看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怎么从盟友变成了死敌。】
天幕中出现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人现在对打的擂台上,而唐睿宗李旦则穿着裁判的衣服。
【首先朝堂中再次出现关于李隆基太子之位不是大统的言论,之前咱们也说过,李隆基继位的确是名不正言不顺。
依旧制,立嫡不立庶,怎么算都是李成器更有正统性,此言论出,不管结果唐睿宗是否废太子,都会恶化太子李隆基和他长兄李成器之间的关系。
但是此计谋却被太子李隆基一方识破,根据《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宰相宋璟向唐睿宗李旦上奏,请求将皇子李成器、李守礼二人外放当刺史,并且还主张把太平公主派至东都洛阳。】
*
武周
听神迹讲述日后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李旦越听越觉得的心口发堵。
他就怕自己做出什么昏庸的政策,把好不容易光复的李唐再嚯嚯完了。
李旦深知自己接受的李唐已经不是他父皇当年的李唐,
毕竟他家母后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消耗了大量的家底。
加上几场政变,朝堂动荡不安,众臣来回站队,此时的李唐的确需要一个手腕强硬的帝王,显然自己不是。
李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是兄弟几人里最小的,也没受过作为帝王的正统教育,治国方面一知半解。
加上自己性格的原因,他本就是个心软和不果断的人,真的不适合当皇帝。
【最后唐睿宗李旦听从了宰相宋璟的意见,他把李成器他们外放当刺史,但是并没有将自家妹妹太平公主赶去洛阳,而是安置在蒲州。
除此之外,唐睿宗李旦还下令让太子李隆基监国,坐实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第一次交手中,太子李隆基赢。】
天幕中,擂台上的太子李隆基向太平公主重重挥拳,场上的比分变成了一比零。
*
唐高宗,唐殿
李旦听自己最后站在了自家儿子一方,着实松了一口气。
讲真,他十分担心自己登基后变的和他哥李显一样昏庸,把江山社稷交给外人。
【唐睿宗虽然把太平公主安置在蒲州,但是他却做这个坏人。
在《旧唐书·姚崇传》以及《旧唐书·宋璟传》都有记载,唐睿宗把此事原原本本的告诉太平公主,都是太子李隆基所为。】
天幕中裁判唐睿宗李旦上场,只见他头上几个大字,“不关我的事,你们打!”
然后裁判唐睿宗李旦又下场了,擂台上剩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路人甲】:这么看唐睿宗李旦真是蔫坏,挑拨离间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