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重整秩序(2 / 2)

但是这个重铸秩序的过程,并不稳定,一些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过了这个阶段,才会趋向于稳定,到了那个时候,李瑁才可以逐步进行自己的计划。

七月份,正值盛夏。

「你怎麽还不走?」

这句话,就是裴耀卿与盖嘉运的矛盾来源,如今还是这句话,依然由同样的人,说给了同一个人听。

裴耀卿觉得盖嘉运出现在朝堂上,让他很不舒服,你在这里有什麽用吗?毛用没有,

那你赖着干什麽?

盖嘉运闻言呵呵一笑:「我走不走,裴公说了也不算啊,陛下若是让我走,我即刻返回河西,但若是裴公让我走..:.

说着,盖嘉运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这只耳朵进,另外一只耳朵出。」

他的赤水军,在李瑁对禁军完成一番初步的整顿之后,已经撤出了长安城,因为前段时间依然有人揪着盖庭伦不放,所以盖嘉运在请示李瑁之后,让盖庭伦带着一万多的赤水车离开了关中,算是避风头吧。

而且关中也养不起这麽多兵。

盖庭伦这麽一走,吴怀实意见最大,直接上奏李瑁,状告盖嘉运在河西任用心腹,夺了李光弼的权,要求盖嘉运将赤水军还给李光弼。

而盖嘉运则是直接奏请李光弼为河源军兵马使,去陇右任职。

两边吵来吵去,最后李瑁取了个中,先让李光弼回来,再做安排。

很明显,李瑁这是偏向盖嘉运的,没错,他必须这麽做,他现在需要盖嘉运的威镊力,来帮他做成一些事情。

韦险见到两人又斗了起来,于是插嘴道:

「盖帅的任期就快到了,可以提前考虑留京事宜了。」

听到这句话,李林甫瞬间意识到,盖嘉运主动讨好自己,多半是冲着这个来的,此人留京,恐被赋予大权,自己的权力怕不是又要缩水了。

李瑁当下,是听的多,说的少,他一直在聆听每一个人的言辞,从而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想法,方便他默默的引导派系的重新划分。

当下朝堂的局面,比以前更为混乱,却也正在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除去李林甫一派,李适之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门下省正在一点一点拿回一些政令的审核权,李适之当下执着于此,对李林甫的仇恨反而不大了。

因为他们这一党,本来就是因为李林甫权力过重,压迫他们,才团结在一起的,如今正在逐步夺回权力,仇恨自然而然就少了。

三裴已经走在一起了,裴耀卿自然是老大,这一派实力不容小,一个水陆转运使压着两个尚书,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派就是盖嘉运,此人暗中与韦家私通款曲,又交好李林甫,目的当然是自保,

担心裴耀卿针对他,但是在李瑁看来,盖嘉运应该自成一派,而不是依附李林甫。

最后,便是卢奂的宰相二代集团,现在带脑子的都能看的出,当今陛下极为器重卢奂,吏部尚书,几乎就在等着他呢。

等到裴丶盖二人又争论一番后。

李瑁苦笑抬手,将他们打断,说道:

「二位都是老臣,在朕心里,都是我大唐的基石,你们不和,为难的是朕,就当给朕一个面子,如何?」

李瑁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是看向裴耀卿的,这种肢体行为,意在暗示裴耀卿让步。

盖嘉运自然能看懂,嘴角微翘,心里得意的笑。

裴敦复则是狠狠瞪了一眼盖嘉运,要不是这里是宣政殿,他恐怕会朝地上一口。

裴耀卿叹息一声:「是臣的错,给陛下添乱了。」

「裴公言重了,」李瑁柔声道:

「朕出嗣之后,最常向裴公请教,引以为师,今裴公身体康愈,正当为朕分忧,除去水陆转运,朕有意拜裴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说着,李瑁看向众臣道:「众卿以为然否?」

李林甫一愣,心知从前的局面又要回来了,以前就是这样,朝堂上三四个宰相分摊事务,裴耀卿以前就是同平章事,那一时期,是萧嵩首相,韩休次相,张九龄与裴耀卿同平章事。

等到萧嵩和韩休这对冤家一起下台之后,李林甫和牛仙客才顶了上来。

盖嘉运丝毫不避讳自己的想法,第一个开口道:

「裴公年老,恐不能担此重任,望陛下明鉴。」

「那你来当,」裴宽直接撩了一句狠的。

卢奂闻言一愣,这老小子,怎麽跟我的说话方式一模一样?

裴宽继续冷哼道:「你年轻,你有本事,我怎麽听说,李光弼是被你关起来了?有没有这回事?」

盖嘉运呵呵一笑:

「这种谣言,别人能信,你怎麽能信呢?都传你苛待安禄山,断人家军饷,别人信,

我可不信,因为我知道坐在那个位置上,免不了被人中伤。」

裴宽舔了舔乾裂的嘴唇,不声了。

他差点忍不住脱口而出:我就克扣他了,怎麽着吧?

但是转念一想,算了,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停一下,」李瑁突然道:

「说起安禄山和李光弼,朕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李光弼去平卢,如何?」

「合适!」裴宽当即点头道。

李光弼本来就是契丹人,老家就在那边,他一去,是有把握分走安禄山一部分影响力的,别人不明白,裴宽看的很明白。

安禄山接手范阳,胡人必然起势,已经改变不了了,朝廷是不能刺激的,一刺激就会出事,也就是说,现在想换安禄山,都换不动了。

那麽同样是胡人的李光弼,有机会在河北与安禄山分庭抗礼,也算是以胡制胡了。

他的部下,都被李林甫以各种理由弄出了范阳,就是迫使他离开范阳,如今裴宽回来,颜果卿他们自然就没事了,但也回不去了。

李林甫也赞成道:

「既然李光弼在河西无法施展,其人又是个将才,终需找个用武之地,臣也以为,平卢合适。」

裴耀卿也点头道:「陛下高见,李光弼实为最佳人选。」

李光弼他们家,汉化较深,祖上四五代都在长安发展,已经视自己为汉人了,他们原本可不姓李,这是被赐姓的,原先是契丹酋长。

虽然如此,但是李光弼非常熟悉那边的情况,了解契丹的人文环境,上手会非常容易这一项任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很快就通过了。

但是裴耀卿的事情,还在纠缠当中,反对的人,自然是盖嘉运,那麽做为扶龙之功的他,李瑁自然也要安抚。

「节度使返京担任宰相,一直都是有先例的,」李瑁朝众人道:

「当下的节度使,身兼采访丶防御丶营田丶按察等数职于一身,为大唐管理一方,其实就是一个外宰相嘛,既然盖帅任期将至,不如便不要走了,朕拜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左相丶右相丶裴公一同执掌中书门下,参议政事。」

那麽这样一来,盖嘉运肯定就不会再揪着裴耀卿不放了了,明摆着陛下是雨露均沾。

「臣领旨!」盖嘉运起身道。

这一次,李瑁的话可不是问句,语气毋庸置疑,所以没人出声反对。

大家都知道,这是搞平衡呢,安抚好这个,还得安抚那个,也真是难为陛下了。

当下朝堂气氛非常轻松,因为李瑁给予了大臣们足够的尊重,不像曾经的圣人,颐指气使,动则训斥责骂,李瑁是在垂询,在聆听,在请教。

这让所有人都在享受着朝会,也敢将心里的想法都讲述出来,因为说错了,陛下也不会怪罪。

但是呢,他们也绝不会轻慢李瑁,因为人家没有当上皇帝之前的性格,本来就不好惹,难道当上皇帝之后还能改了性子?

人家这叫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君臣共治。

「河西就让盖擎去吧,朕对盖擎最是放心,」李瑁笑道。

这句话,无疑让盖嘉运心花怒放,虽然他知道必然是这个结果,但是心里还是高兴,

因为长子就要继承他的衣钵,独自镇守一方了。

这是来自于一个老父亲的欣慰和欢喜。

接着,李瑁继续道:「左领军卫,让盖威回来接手,有些家事,你还是要处理一下的。」

盖嘉运欣然点头,一个劲的笑,他看不出李瑁这是要人质,还以为李瑁懂他。

李瑁口中的家事,就是指盖威三子的过继问题,盖擎现在已经半死心了,打算过继盖威的儿子过来。

这件事,本来就是盖嘉运促成的,那麽这个过继来的儿子,盖嘉运是要将大孙子留在身边培养的,这都继承人了,放在凉州他也不放心啊。

爷爷嘛,最心疼的就是孙子,尤其是继承家业的,两代人打拼都是给人家奋斗呢,能不看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