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一直都挺让人糟心的,怎么说呢,地方穷,人还闹腾,不过弹丸之地,去打吧,总有点亏,放着不管吧,又觉得烦心,这块地方一直属于东汉的领土范围,那儿的人身份证写的也是汉,但是自打东汉开始走下坡路,就经常侵扰辽东,一旦发觉辽东那边想要扭头了又立马认怂。
贼烦。
但是那地方就算打下来也没人愿意去,打完了还得让原住民呆在那儿,也就是给他们换个姓而已,鸡肋,特别的鸡肋。
对于曹操来说,那就是一段让他回想起来都火大的事了,曹操是去打乌桓的,本来和高句丽没什么关系,打完了乌桓曹操挺开心的,就顺便在那儿停了一段时间,毕竟那时候天气凉了,他们错过了最好的南下时间,人倒是还行,就是怕马匹给冻坏了。
……以上都是官方说法,实际就是曹操在外头玩的开心,段时间内不想回去了。而且他也准备锻炼锻炼帐下兵士在北地作战的技巧,雪一下天凉要怎么取暖,怎么辨别方向,这些都是珍贵的知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到了。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高句丽想的什么,就乘着曹军还在那待着的时候突然跨过了边境线。当双方面对面的时候,高句丽的兵士也惊呆了,曹军的反应非常快,在意识到敌袭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整队完毕,就等鸣鼓就可出战。
高句丽的兵士就这么被收了一波人头。
曹操就很生气了,因为他刚到这儿的时候就派人去高句丽和人说过,不要担心我们是来教训不听话的乌桓人的,你们乖乖的就好,听话就不打你哦。
高句丽也很实诚得传话说:好的,我们会乖哒。
尔等……就是这么乖的?
抓住人一审答案就揭晓了,人高句丽可聪明,他们一方面想着曹军现在一准已经南下回去了,毕竟大军在外头伤粮草啊。
况且乌桓都败了,汉军留着也没意思。
再考虑到乌桓败了……但是汉军一般都比较要面子,一般都是把人清掉,东西都是留着的,他们可以把乌桓留下来的东西带走。
如果乌桓没留东西,那就抢一把汉军的,到时候把场地收拾干净,再做一点痕迹,汉人肯定以为就是乌桓逃出去的人来复仇,和高句丽有什么关系?
而且按照汉室的习惯,等他们扫平了乌桓肯定要安抚一下边上的属国,到时候高句丽还能拿到一笔压岁钱。到时候东西拿了,锅也没有,岂不是美滋滋??
哇,越想越觉得一本万利。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高句丽国的名字被从地图上彻底划掉。
当地被并入了辽东郡。
曹操的人证物证俱在,而且他也的确没有必要拿一个高句丽充军功,大家对这一点也是心里清楚。
这一功之后,曹操正式位列三公之一,对于被调入洛阳,曹操也没什么大意见,兖州那儿交给了曹家的一个郎君,豫州刺史倒是转给了一个生面孔,对此,曹操都没什么反对的意思,兖州是他的大本营,豫州又是他老家所在,此举表面上削了他的权,实际上也就是雨声大了点,实则不痛不痒。
而且此次升迁也是他出行前和小皇帝说好的。
没办法,他转年就要五十岁咯,继续带兵的确有些吃力,干脆来折腾折腾小年轻人吧。
曹孟德这一折腾就又折腾了五年。
所在岗位将不再是终身制,左迁还是右迁均有考核为据,每年一次小考,三年一次大考。
同时,考核范围包括三公。三公的成绩有帝皇和彼此打分,九卿的成绩由三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