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82(1 / 2)

在儿子的软磨硬泡下,吕夫人给他带上一些稻米去荀卿那儿,这些稻米里头有一些是公子异人赏赐,也有一些是吕老太爷从卫国送来的。

卫国所在也是黄河以北,理论来说此处并不适宜种植水稻,不过吕安之前在家里头搞了一个修整冷田的实验,将这部分田地围了起来放水种植水稻。

这些土地主要是因为种植频率太高耗尽了养料,然而在蓄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水底很快就长出了一层毛茸茸的水藻,虽然还不至于立刻从冷田成为暖田的程度,但土壤的状况肉眼可见得开始转好。

另一方面,用普通施肥方法温养土地的效果亦是见了成效,吕老太爷头脑活络,他让人用极其廉价的价格购买了秦国不少地方的贫瘠土地,然后在当地用同样的方法开始治理。

秦国的土地管理比其余诸国要更为严格,但此前为了供应秦军数十万人的粮草,秦国国内的经济条件也在崩盘边缘。就算秦国再不喜欢商人,但在此时此刻也不得不妥协讨好这些能够帮忙供应粮草的群体。

加上在秦国还有吕不韦这一层谈不上特别有面子,好歹也能说几句话的关系在,这一收购进行得非常顺利。

吕老太爷其实还有些感到扼腕的。

吕家的流动资金大半都被吕不韦调动各方走动去了,他手上能动用的金钱不多,若非如此他就可以趁着这次千载良机在秦国多购买一些中上等田了。

但吕不韦却劝慰父亲买些劣等田也没事,不打眼。

老秦人特别记仇,现在你趁火打劫,他们只能微笑以待,等到老秦人这一口气喘回来了定然会想法子整治你。

秦国法律严苛,外乡人到了当地就算再适应也难免有个松懈的时候,届时岂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不如现在低调行事,先刷个好感度再说。

吕老太爷思考了下表示理解,然后挥挥手表示机会实在难得放过了太不舍的,于是将自己的棺材本掏了出来又买了一批劣等田。

吕不韦还能怎么办?他当然之后动用了当年在秦国埋下的关系网多方照顾啊。

秦国鼓励农耕,而且秦国的农具有不少已经实现了从青铜制到铁制的转换,如此环境下要整治当地土壤比起卫国反而要更为方便。

不过缺点是秦国在土地所有权上承认私有,但是秦国对于土地退化以及农耕亩产量的关注度以及掌控欲非常高。

虽说是你家的地,但是随便种种或者放着不种那也是不行的。

哪怕吕家购买的是劣等田,其中还有不少是产量微乎其微的田地,但在交接时候也明明白白写清楚了单位产量。当地负责来公证的小吏一听说吕家人买了地什么都不干就打算围起来蓄放水,两道浓眉立刻就打了结,一日后吕家负责采购的掌柜就被找过去谈心了。

在得知吕家这般做是为了养地,并且吕家的掌柜取出了一整套的工作笔记证明他们是有计划有谋算有把握的之后,这一事件立刻被层层上告,最后在五日后抵达了昭襄王的桌案上。

这在别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秦国无论是政令的通畅还是国家上层对于田地的关注程度都远超于其余诸国,而且秦国以郡县为基础单位的管理方式在信息的传递以及官吏的负责度有着绝对的优越性。

秦王嬴稷一字一句看过了递上来的竹简,并且立刻召集来了治粟内史以及一干负责农事的官吏探查其是否有可行之处,又过十日,由秦王亲自特批的准书下达到地方,吕家的农田改造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