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重启捐官(2 / 2)

复山河 新海月1 5423 字 2天前

某些时期朝廷吏治清明,没有百姓落草为寇,他们也会安排人去落草。

当然,这种事情一般都会隔上几层,不会和他们直接扯上关系。

除非到了王朝末年,否则地方士绅为了自己的名声,一般不会和这些黑势力直接扯上关系。

「大哥,我只是被朋友拉过去听听而已,又没有真加入白莲教。

现在白莲教的信徒,遍布关中各地,有过接触的人多得去了。

何况同他们接触,也不是没有收获。

许多情报,都是从那边获得的。

据说南方的义军,都攻克了南京,马上就要夺取天下了。

真要是义军打过来,我们跟着加入进去,没准还能搏上一身富贵。」

白六当即解释道。

听到义军攻占南京,其他人没有多少反应,白二却是大惊失色。

相比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弟,他这个山贼头子,可是见过一些市面的。

当初从军的时候,就没少听上官念叨江南的花花世界,其中南京出现的频率尤为高。

作为大虞朝的两京之一,南京如果沦陷,绝对是捅破天的大事。

一个应付不好,真的会改朝换代。

「罢了!

这些事情,暂时不和你计较了。

不过同白莲教接触,必须要提高警惕。

他们要造反,我们不拦着,可是让我们加入进去不行。

陕西临近九边,边军随时都可能杀过来,绝不是我们可以抵挡的。

像我们的这样的山寨,边军仅需十名甲士,就可以轻松剿灭。」

白二叹息一声说道。

只有在边军中混过,才知道边军的厉害。

他们这山寨,在白水县中也算打响了名号,不过依旧是草台班子。

并非他不想训练小弟,纯粹是粮食供应不足。

大家吃饱饭都难,根本经不起操练。

京师,太和殿。

「陛下,湖广战场节节胜利,叛军主力都被吸引了过去,现在正是收复江北的最佳时机。

早朝一开始,就有官员献上了平贼策。

计划是李牧叔侄提出来的,但不等于他们要冲在第一线。

勋贵系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自然不会只有他们几个勋贵大佬,下面同样有一帮小弟。

主要以勋贵丶武将为主,可同样也有一些文官。

这些人多是勋贵子弟,或是自己科举入仕,或是靠父辈恩荫入仕。

虽然担任的是文职,却不被文官集团接受。

先天的出身,让他们和勋贵们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了勋贵系在文官中的力量。

因为受排挤的缘故,这些人大都在一些边缘部门任职,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有限。

话语权再低的官员,只要有资格在大殿上开口说话,那都是有价值的。

不用深入研究,所有人都清楚,这份平贼策是几位勋贵系大佬捣鼓出来的。

「陛下,刘大人所言有理。

叛军主力被牵制在湖广,现在确实是收复江北的最佳时机。

河南丶山东等地的官军一起发力,趁机收复徐州丶淮扬等地,把战线推回长江边上,

战略上就全活了。

到时候我们南北夹击叛军,要不了多久,白莲教逆贼就只能被平定!」

万宇轩率先支持道。

屁股决定脑袋,他这个兵部尚书,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没有被撤换掉,主要是位置太烫手,朝中没有大员肯接手。

既要为战事不利背锅,又要面临勋贵们的抢班夺权,同时还要承受文官喷子们的火力只要能够挽救局势,管建议是谁提出来的,他都会支持。

到了这一刻,已经无关党派,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管是谁拦路,那都是他的敌人。

「万大人,户部没钱啊!」

户部尚书庞承杰当即叫苦道他跳出来反对,同样是屁股决定脑袋。

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户部恨不得一枚铜板,当成十枚花。

目前山东丶河南地区最能打的部队,还是从北方抽调过来的边军,其中以辽东骑兵表现最为亮眼。

让他们卖命,先要支付钱粮,这些人才会动。

忽悠丶拖欠的套路,他们见的太多了,现在已经不买帐。

理论上来说,还可以放权给地方,让两省巡抚筹钱平叛。

怎奈两地距离京师太近,真要是放了权,永宁帝就睡不着觉了。

事实上,南边的几个总督,就让他寝食难安。

同是否忠诚没有关系,纯粹是皇帝本能的猜忌。

何况北方不同于南方,刚刚被北虏抢了一遍,下面遍地都是饥民,叛乱时有发生。

有烂摊子要收拾,即便是放了权,想要筹集钱粮也不容易。

最近这段日子,边军看似没有大动作,但剿灭的小股叛乱却不少。

要麽是地方上有人出钱,请他们出手;要麽等叛军抢完之后,他们再跳出来摘桃子。

「没钱,就想办法筹钱。

国事艰难,大家都多担待一下。

庞大人,户部有什麽筹钱办法,赶紧提出来吧!

围剿叛军的战机一旦错过,后续需要付出的代价,可就不是这麽点儿了。」

首辅万俊辉缓缓开口道。

关键时刻,他这个首辅必须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好在这份军事提议,不会损害朝中各派的利益,大家都想早日平定白莲教叛乱。

一众文官在围剿白莲教叛军的问题上,同勋贵系利益是一致的。

唯一利益攸关的是边军部队,其中又以辽东镇为主。

不过武将的话语权,本来就不高,朝廷做决策很少听取他们的意见。

何况现在人不在现场,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没机会说出来。

靠利益输送,在朝中建立的关系网,那玩意儿根本靠不住。

出于大局上的考虑,文官们想都没想,就替他们做出了决定。

「想要筹钱,怕是只有开放纳捐了!

光监生资格不够,还要开放更高层次的功名。

如果纳捐数额足够高,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牵扯到官员任命,具体的实施细则,还要吏部一起参与制定。」

庞承杰刚说完,立即就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

「庞大人,你知道自己在说什麽嘛?」

「在场诸位大人,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历经千辛万苦,才能站在朝堂上。

现在一群商人,只要掏几个钱,就能和我等并列。

置天下读书人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