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if线:金榜题名1(1 / 2)

光中十九年,皇帝圣寿,广开恩科。

诏令一经传出,天下读书人自是兴奋激动,也不管准备如何,率先张罗起下场赶考诸事。

等消息传到橡木村时,距离皇帝下诏已过了数月。

算算日子,最多再有两月,乡试就要开始了。

村里的读书人本就不多,今年科考的时间又是如此紧俏,有心下场一试的人们惊喜之后,很快便认清现实。

橡木村村口,几个书生打扮的人凑在一起,一个个面有愁容,惋惜之余,更多的还是不甘。

“此番恩科过后,下次又是两年后了,两年后我已年过不惑,纵是过了乡试,也只能做一个老举人了。”

“老举人怎么了,老举人也是有功名在身的,只要是有功名,就肯定比白身要好!还是褚兄心有大志,偏要混个少年英才的美名才能如愿?”

此话一出,却是另外几人先笑了。

“有时家的神童珠玉在前,再是少年有才,只怕也要明珠蒙尘了吧,什么英才能比得过十二岁的秀才公哈哈哈!”

这话说得扎心,却实实在在说进了几人的心坎里。

而众人玩笑是玩笑,提起时家的神童,却很难说出什么嫉妒或不满来,毕竟人家于学识上渊博,那是自己的本事,从没求过同村人,正相反,村里的这些读书人里,还有不少是跟人家请教过的,多多少少受过对方的指点和恩惠。

而他们又自命清高,就算真的觉得嫉羡了,便是为了不让自己冠上忘恩负义的恶名,也不会将这些情绪表露出来。

既提起时家的神童来,几人不觉说多了两句。

“咱们兄弟几人是无望恩科了,也不知时公子可要下场一试,眼看距离时公子高中解元也有七八年了,再是沉淀积累,也该足够了吧?”

八年前,橡木村出了一位年仅十二岁的秀才,同年又一举夺了乡试魁首,成了当朝最年轻的解元,全村震动。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时家的神童要继续会试殿试,凭借他的天资,说不准他们村就要出一个进士老爷了。

虽说十几岁的进士,自大周建国都闻所未闻。

但也正是因为前面没有,才显得珍贵和难得。

却不想,乡试过后,时家的小神童不仅没有上京参加会试,就是镇上的书院也给退了。

此举一出,不光橡木村的村民大为不解,便是镇上的县令都得到消息,不管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还是如何,前后不过两日,县衙的车驾就到了村里来,亲自劝诫。

然,天资聪颖的神童,与寻常人总是有几分差别的。

面对县令给出的重重诱惑,时家的小神童只坚定自己的想法:“学生年纪尚小,学识浅薄,侥幸通过乡试,却不敢再存此心态,依旧侥幸应试,还请大人再宽限学生沉淀几年,再行下场,也不辜负大人的一片期许了。”

可再过两年,县令任期将满,就要调去其他任地了。

对于时家小神童的请求,县令自然不愿意。

可下场考试的到底不是县令本人,就算他当下强行把人送去京城了,对方心有叛逆,故意落榜也不无可能。

倒不如给小朋友卖个好,万一经年以后,还能与他碰见呢?

县令多有遗憾,可到底也没强求。

连县令都认同的事,寻常村民更是没有置喙的余地了。

就这样又过了四五年,连着两届科考都过去了,为全村人所关注的时家的小神童仍旧不为所动。

甚至在十五那年,与同村的杨家二姑娘成了亲。

成、成亲?

跟杨家的老二,那个穷得不行的杨家?

倒不是他们对杨家有多少偏见,实在是在村民看来,堂堂举人老爷,如何也不该娶个没钱没势的农家女吧?

可时家的不光娶了,还跟新婚的妻子恩爱非常。

哪怕是杨二丫几年无所出,也一点不影响夫妻俩的感情。

而时家的也不像大多数书生那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反而常出门走动,或是帮着家里做些轻巧的农活。

其间当然也有不少人问过:“老时啊,你家老四不念书了?我怎么总在后山看见他,这念书也太不上心了吧?”

憨厚的时家二老只是笑笑:“俺们不懂念书,都听序儿的,都听序儿的,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俺们不管。”

“这也能行……”村民嘀嘀咕咕,下意识劝道,“这么好的天赋,可不好浪费了,你们这做爹娘的,还是多劝着点吧。”

二老继续笑,也没说好与不好。

反正又是三五年过去,昔日时家的神话几乎要从村子里淡去,若非时家的老四总能轻松指点其他人,旁人莫不是以为伤仲永的故事要出现在他们村子里了。

直到今年,朝廷开恩科,村民再次议论起时家的老四来。

只是比起村里的议论纷纷,时家依旧一片平和。

作为被人谈论关注的焦点,时序反是最冷静的那一个。

其实有关恩科的事情,他比村民还要早知道一个多月,只因当时还没决定要不要下场,就一直没与家里人说。

就连与他共枕的杨二丫也不知道。